首页 > 公文 > 教育公文 > “新课堂”研究行动方案

“新课堂”研究行动方案

   来源:范例馆    阅读: 9.2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新课堂”研究行动方案

“新课堂”研究行动方案

为了有效落实《海阳新时代品质教育行动纲要》,有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效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课堂深度变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掀起“课堂革命”这一时代命题,以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为依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建构新时代品质课堂教学体系,努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持续提升我市学科育人质量。

二、总体目标

1.研制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理论框架,探索出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方略,为我市中小学课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2.提炼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实践模型,打造出一些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育出一批“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

3.概括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推进策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育出一批有专业引领力的领军人物。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习,积极建构“新课堂”的理论框架

1.加强“新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学、学科学习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学科课程论和基于标准的教学、深度学习等理论,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性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建立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本质。学习差异教学、思维教学、对话教学等理论,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2.树立“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树立“育人本位”的新课堂理念,明确学科育人价值,细化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自我深度对话,提升认知、人际、自我三大领域的关键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引导,确保学生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树立“课程立意”的新课堂理念,分解并细化课程标准,倡导“学、评、教”一体化,探索学科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深度理解与实践创新,确保学生学会、会学、学好。树立“学习中心”的新课堂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差异和学习效果,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 上真实发生,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探索“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总体思路。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忽视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合理转化的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先行、点面结合、整体运作”的指导原则,采用“课程统整、课堂重构、课题精研”的“三课联动”策略,展开“新课堂”研究行动,以“研标、立标、学标、达标”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理念先进、行为规范、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时代品质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二)统整课程,建构适合学情的学科课程群落

1.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依据儿童、学科和社会需求,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快学科内整合,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倡导以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为导向,精心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实现学科课程“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序列”的相互契合,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切的学习内容,同时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构建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鼓励有研究能力的学校、教有余力的教师,依据学情、教情和校情,坚持“多维关联”的原则,聚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尝试学科间整合,建构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以大任务、大情境为载体,探索多学科的课程关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营养套餐”,在系列化、综合性的主题探究中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鼓励基础条件好、研究能力强的学校,依据师资、设备和教学场地等现实情况,坚持“跨界融通”的原则,聚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尝试跨学科整合,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采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运用到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三)变革课堂,探索育人本位的教学实践模型

1.探索“逆向设计”的备课模型。变革备课范式,倡导变“顺向设计”为“逆向设计”,按照“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的流程,探讨逆向教学设计。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在确保学生“学会、会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关照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必备品格的培育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尤其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控反省能力的培养。

2.探索“立体板块”的教学模型。变革课堂结构,倡导变“线性流程”为“立体板块”,构建“学、评、教”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根据课型设置教学板块,将“目标、学习、评价、导教”融为一体,指引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根据课堂板块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体验,灵活地选用探究性学习、展示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快课堂空间结构变革与教学方式转变,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持续驱动”的评价模型。变革课堂评价,倡导变“即时反馈”为“持续驱动”,运用学习评价标准不断驱动学生调整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成果。按照“为学定标、案例探究;依标而学、问题探究;以标促学、成果探究”的实施流程,通过评价标准的介入、干预来持续驱动、撬动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值(想学)、方法值(会学)、数量值(学会)和意义值(学好)。

四、实施步骤

1.全面推进(2020.9-2021.8)。全面推进“新课堂”研究,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烟教科发〔2020〕12号)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部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烟教科发〔2020〕14号)文件要求,按学段分学科出台“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意见,研制相应的课堂观察框架与教学诊断指标。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学科教研会、专题研讨会,全面启动与推进“新课堂”研究。组织“新课堂”教学重点研究项目、小课题申报与研究,开展课例研讨、专业阅读、教学观摩等活动,探索“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

2.模型构建(2021.9-2022.8)。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深化“新课堂”研究。组织典型经验、优秀案例、精品课例征集活动,及时总结“新课堂”研究经验,逐步完善支持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建构“学、评、教”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提炼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形成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指标与策略体系。整理“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资料,召开全市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3.行动规范(2022.9-2023.8)。组织精干力量,总结“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将已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等成果进行重点转化,分学段拟定“学科教学常规”。召开教学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推介会,积极转化优秀教学经验和精品成果。落实“学科教学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1.建立领导组织。成立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领导小组,由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各室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员为成员,负责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和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一要强化计划意识,从实际出发,将“新课堂”研究行动列入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人员分工,强化活动配当,确保过程扎实、成效明显。三要强化科学意识,尊重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行动,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组建专家团队。组建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专家团队,以学科教研员、区域名师为主要成员,负责方案设计、理论研究、教师培训、过程指导、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具体工作。一要超前谋划,加快对相关理论的前瞻性研究,组织新教材、新课堂等相关培训活动,主动将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二要靠前调研,针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每个阶段的课堂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做好专题调研与辅导,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确保课堂深度变革有效推进。三要提前引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有效策略,为学校、教师开展“新课堂”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参考。

3.健全教研组织。教研组织机构是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教研方式,在课程纲要编写、单元教学设计等重点工作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二要健全跨界教研组织,成立并健全学校发展联盟和片区教研共同体,采用城乡联谊、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方式,快速突破“新课堂”研究行动中遇到的难题,加快优秀教研成果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应用转化,助力学科教学均衡化发展。三要组建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自发地成立学科精英团队、学习发展共同体,定向研究,团队作战,既有效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又发现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二)创新教研,提升科学含量

1.组织学科研讨。学科研讨要坚持“学情主导”的基本原则,把握学情,以便为精准教学提供对策。一要下移重心,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开展学情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现存问题,确定学科教研思路和主题,通过“备课、观课、诊课、议课”,让学生学习更为需要、更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二要突出重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抓实“研标、立标、学标、达标”活动,召开学科教学质量分析,结合课堂练习、日常作业和学期检测等形式,获取必要的学情信息,调适“新课堂”研究行动的进度和要求。三要跟进指导,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实验学校、薄弱学校以及定点联系学校,系统规划学科教研工作,有序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打造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解决薄弱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改进课堂诊断。课堂诊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便引领教师真正做到因学定教、以学论教。一要提供理论支撑。以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为抓手,从课程高度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育人价值,研制课堂诊断内容框架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开展“研究课、常态课、示范课”等课堂诊断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提供技术支持。要研发有效的课堂诊断策略和科学的诊断工具,引导教师在课堂诊断时分析“学、评、教”三者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联动性,基于观察证据和检测试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加快课堂诊断从“就事论事”的表层评议向“剖课析理”的深度推论转变。三要提供现场指导。深入教学现场,引领教师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关键能力、积极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课议课。

3.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着眼现实问题,探寻改进实践的有效策略。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项目申报,集中力量,破解事关“新课堂”教学的重大问题。二要开展小课题研究,倡导“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研究课题化”,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立足教学改革实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引导教师研究“新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形成相应的“小案例、小论文、小故事”。三要组织微型研讨,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组织微研讨、桌边教研等活动,探讨教改方案,积累典型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形成“题目到课堂中选、研究到课堂中做、答案到课堂中找、成果到课堂中用”的校本教研文化。

(三)改进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管理。“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督导评估。市教研室将把“新课堂”研究行动情况列入学校年度岗位目标考核,通过加强督导与检查,促进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改革优势、亮点和特色。二要完善教学常规。要按教研主题有序开展“研标、定标、学标、达标”活动,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科教研制度和教学管理常规,及时完善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好“三个一”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校本研修培训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每学年至少搞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达标评比活动。三要保障经费投入。合理安排项目研究经费,确保“新课堂”研究行动顺利进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相应的“新课堂”研究行动项目和研究经费。

2.建立激励机制。“新课堂”研究行动要通过激励措施来盘活人力资源,共享教研智慧。一要培植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并主动培育“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典型,组织人员对其经验、成果进行提炼,培植出一批课堂深度变革的优秀教师、先进团队、示范学校,并通过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搭建交流平台。每学期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选择优秀的“新课堂”研究行动经验进行交流。采取现场观摩、研讨展示、专题论坛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学共享“新课堂”研究行动先进经验。三要加大表彰力度。评选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例,激发教师参与“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要创造机会,对“新课堂”研究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团队、优秀成果予以表彰。

3.推介研究成果。“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及时转化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要加强现场推介。召开教学观摩现场会,举办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和转化“新课堂”研究成果。二要加强报刊推介。在《海阳教育》开辟专栏,推介“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向省市级教育报刊推荐学校、教师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我市的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有关教学改革的专著,增强其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加强媒体推介。向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报道稿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专业影响力。

附件: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附件:

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序号

重点研究项目

责任科室

1

核心素养驱动的高中语文“学、评、教”一致性研究

高中室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3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学”的行动研究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5

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6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

7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8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9

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研究

10

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初中室

11

初中数学“新课堂”分层优化策略研究

12

初中英语“3+1”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1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14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式”课堂教学研究

16

基于课程整合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研究

17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室

18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悦思”课堂教学研究

19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

小学道德与法治“智德文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22

“学、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科研室

23

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

乡镇街道公文
基层反映
安全生产公文
工会社团
共青团公文
妇联公文
信访维稳公文
组织人事公文